事件回顾:
据市场消息,近日有中石化 PE产品以保税货形式推广至个别华南地区来进料加工的下游核销工厂,少量HDPE薄膜TR144成交在1060-1080美元/吨保税库自提,而 LDPE成交在1150美元/吨左右保税库自提。据悉,09年中石化已成功操作此类和核销下游工厂的合作数次。与此相似的经历追溯至08年第四季度,中石油曾以30吨左右的T30S叩开了越南 PP市场的大门。
从08年经济危机中中国国产聚烯烃出口的尝试可以看出,我国石化企业在试图逐渐告别全内销的传统销售,拓展市场,放眼全球。
如果将这一系列的举措作为石化战略性尝试来理解的话,那么在销售上形成了自然的“三步走”:石化企业首先是梳理下游客户物流网络,提高直销率,同时积极开拓海外,目前又涉足保税核销市场。在中国产能急速扩张的大背景下,对于稳固国产石化企业的市场份额是非常合时宜的。
实际操作:
据部分市场人士解释,由于国内石化企业部分使用进口乙烯,将部分 聚乙烯产品作为国内代加工货物卖入下游工厂处。将货物运输至保税物流园区,由核销工厂正常进行保税海关报关。作为化工用途的乙烯不征关税,在报关的过程中,又可免去加工费用部分的关税,与进口保税货的优惠异曲同工。
空间:
随着信息透明化、中国新产能快速释放,“水往势低处走,货往价高处流”,转出口、出口等对于中国的市场人士来讲已成为可能的商机,虽然目前机遇有时候瞬间即逝,但随着渠道的逐渐畅通,操作的熟练化,也可能成为一条常规的销售途径。
而对于核销工厂的销售则不需要太多的价差空间问题,国产货低廉的生产成本优势不可忽视。若用料需求匹配,则便可操作。但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于,石化企业是否能进行稳定的销售,如何处理缺货时段的销售维护,还是仅仅将核销工厂作为销售的一个补充,或是降低库存压力的最后招数,尚需观察。
影响:
对于国外供应商和进口商来说,他们将面临更多元化竞争。国产货渗透进核销消费市场,若政策无特别限制,一旦形成稳定的市场份额且出现扩大趋势的话,势必将挤压到进口货的消耗。
对于核销工厂来说,这种操作免除了以往使用国产货资金占用的问题,同样可以使用银行的信用杠杆;另一方面,减少了船货在长途运输中的损耗和可能的污染,以及降低了长途运输期间市场价格变化引发的风险,从而缩短了采购者的决策时间,提高效率。
如今,外商尝试人民币结算方式的同时,国内生产商也探索着美金操作方式,如同“柏林墙”的倒塌,人民币市场不再是外商无法触及的地盘,核销工厂也不再是外商独享的蛋糕。当然,中国的聚烯烃市场仍是一个进口依存度较高的市场,因此进口、国产货的竞争将随之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