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夫、拜耳、陶氏化学、杜邦被称作世界化工行业的“四大金刚”。而今,其中后两者陶氏化学、杜邦却突然宣布要合并了。消息不仅震惊了业界也让各自企业员工云里雾里。这出人意料打破业界平衡的举措也势必成为引发化工业变化的风暴眼。
2015年12月28日,正在与陶氏化学进行合并的世界化工巨头杜邦称其将于2016年初裁去位于美国Delaware州总部28%的员工。而此前,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不约而同地宣布将在全球进行裁员及重组。
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外界还在猜测两者突然整合的原因和影响时,这两家巨头已经精心地为将来的结合在做准备了。杜邦公司在给《中国经营报》记者的回复中称,在目前阶段,对这一合并的广泛影响进行评论为时尚早。但这一交易将创造强大的、重点清晰的业务板块,让新公司拥有强化的全球化规模和产品组合、专注的资本配置,以及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是福是祸?
合并后,投资者的反应冷淡,股价走跌,陶氏化学和杜邦股价分别下跌2.8%和5.5%。
裁员为合并铺路
寄希望于通过重组拆分来提高公司的业绩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该裁员计划在杜邦与陶氏两家公司于2015年12月11日宣布合并时已基本确定。
杜邦首席执行官EdBreen在一封致员工的信中说道:“Delaware总部的裁员幅度将很大,反映出公司急需对运营成本结构进行重塑,降低公司经常费用才能使我们保持竞争力。”公司将从6100名员工中裁去1700人。
杜邦2015年12月中旬公开与陶氏化学合并,未来的新公司被定名为“陶氏杜邦”,彼此各持50%股份,并将保留两家公司总部,估计市值高达1300 亿美元,但为了节省成本,杜邦同时宣布了进行改组计划,全球高达10%的职员恐会遭到裁撤。
陶氏化学首席执行官利伟诚将担任新公司董事长,负责农业、特种产品集团业务重组,杜邦公司首席执行官仍然担任新公司首席执行官,负责化学材料集团业务重组。两人的职位安排似乎与新企业名称“陶氏杜邦”有着某种不言自明的默契。未来这家化工“巨无霸”的董事会成员将高达16名,陶氏和杜邦各占8人。
从市值上看,杜邦与陶氏合并后将超越巴斯夫成为第一大化工企业,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种子和农药公司。
杜邦公司知情人士透露,利伟诚十多年来一直寻求与杜邦公司合作,2015年10月份布林先生出任CEO后,立即达成协议。协议内容是在将公司业务分解成几个更集中的领域前寻求合并。
不过公司合并还得通过监管层审查。在监管部门和董事会同意的前提下,新公司合并交易预计将在2016年下半年进行;新公司的后续拆分将在合并后的18~24个月内进行。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合并将迎来政府反垄断部门漫长细致的审查,由于两家公司的许多主要产品间不存在直接竞争,这项交易很可能顺利通过反垄断审查。
生意社总编、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心田认为,合并重组是大势所趋,“当全球经济和行业形势不好时,一旦企业业绩下滑过快,就会出现市场并购,避免内耗、抱团取暖成为优先选择。实际上全球很多农业、化工业巨头都在商讨合并。”
2015年是全球兼并重组大年,Dealogic数据显示,2015年前11个月,兼并重组的规模已经达到4.35万亿美元,全年将超过2007年成为历史第一。陶氏化学与杜邦此次若牵手成功,也将成为2015年强强联合的最具轰动效应案例。
值得关注的是,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财富》杂志看来,行业形势不佳只是诱因,真正的原因还是在资本的推动。
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大股东中,不少都是大基金公司,对于公司业绩倾向于追求高回报和短期回报。因此,在股东意愿的推动下,包括这两家公司在内的很多化工巨头,都寄希望于通过重组拆分来提高公司的业绩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整合之风或将刮起
一切顺利的话,新的“陶氏杜邦”公司将派生出3家完全独立的上市子企业,分别专注于农业、材料科学和特种产品。这也意味着,目前的陶氏、杜邦两大公司所有业务板块将做重新组合。
据陶氏化学预测,此举为双方带来的成本协同效益有望达到30亿美元,预计将创造约30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还有望实现约10亿美元的增长协同效应。
一位业内资深化工人士对记者说,从上述板块中不难发现:“新杜邦”的核心业务将是农业;“新陶氏”则把重点放在了以大宗贸易、石油为基础的能源化工领域;特种产品这家子公司中所纳入的业务都很不错,陶氏和杜邦的这些板块已处于各自细分市场的前列,属于高增长及高利润的产业线。
而据摩根士丹利预计,合并后的公司出售的杀虫剂将占全球17%,并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农作物化学剂供应商,同时将占有41%的美国玉米种子市场以及38%的大豆市场。
除了农产品,双方公司也有其他部门,例如电影制作、涂料、包装技术和用于食品、医药、工业和汽车行业的其他材料。最近,这两家公司希望改造自己的业务以摆脱低利润压力,通过由石油和石化做成的专业产品来提高利润率。
实际上,杜邦公司已经放弃了油漆和涂料业务,甚至包括其发明的聚四氟乙烯不粘锅涂层材料。与此同时,陶氏化学放弃出售一些材料,如用途广泛的氯和环氧树脂。
未来,两家公司合并后首先是需要回应股东诉求,实现与投资者期待相符的业绩。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两家公司业务表现平平,两家公司投资者都出现了优化组合、专注快速发展业务的呼声。
杜邦方面回应记者采访时表示,拆分后的3家公司将在各自市场中处于领导地位,它们将能够更有效地分配资本、更高效地运用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将其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延伸至全球更多客户。
不过,杜邦和陶氏联合能否起到强强联合的效果,市场有不同看法。两家公司宣布合并后,投资者的反应冷淡,股价走跌,陶氏化学和杜邦股价分别下跌2.8%和5.5%。
《福布斯》评论认为,业务合并重组是短视行为,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利润率,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但是长远看将可能会削减两家公司的研发投资,威胁其创新能力。财务投资者做出的决策对员工、供应商、客户和社区而言往往不是最优选择,因此重组后,杜邦和陶氏面临的成本压力更小,创新能力变得更弱,而不是更强了。
“这两家化学巨头的合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老牌美国企业已无法通过内生性增长来满足他们的要求。”该评论人士认为。
从最新一个季度的情况看,两家企业的业绩的确在下滑。杜邦201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下降17%至48.7亿美元;陶氏化学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也显示,公司销售额为120.3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6.4%。
行业或将迎来更多新的并购,全球种业和农作物化学品行业的格局也将发生变化。
这两家企业都是百年企业,此次“联姻”可以说是强强联手,这或将预示着划时代的到来。合并后陶氏杜邦公司市值将有望超过1200亿美元,将成为化工业全球第一。而这也将成为全球化工行业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交易。
记者注意到,巴斯夫去年的利润为68.38亿美元,而2014年陶氏化学和杜邦的利润分别为37.72亿美元和36.25亿美元,后两者利润之和 73.97亿美元已超过前者。因此,合并后的新公司在赚钱能力上或将超越巴斯夫。
但正如业内人士分析的,做大并非两公司合并的主要目的,通过资源整合协同效应,优化产业和资本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扩大市场和减少支出,才是陶氏杜邦公司成立的初衷。
利伟诚在评价这场空前的合并案时说,“这项交易改变了行业的游戏规则。十年来,行业经历了结构性的转变,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是空前的,它要求每家公司都要有预见性、灵活性并专注于执行。”
在世界化工行业内,美国(陶氏、杜邦)德国(巴斯夫、拜耳)堪称“四大金刚”。美国陶氏曾经长期占据世界第一大化工企业的位置,2006年巴斯夫终于超越自己的老对手陶氏,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工企业。
随着陶氏化学和杜邦两者的强强联合,对于整个行业与竞争对手也将产生潜在影响。业内人士分析,行业或将迎来更多新的并购,全球种业和农作物化学品行业的格局也将发生变化。目前行业内的主导企业还有巴斯夫、拜耳、孟山都和先正达等企业。
不过对于行业内开始出现德国两家化工巨头巴斯夫、拜耳是否也跟着合并的传闻,巴斯夫工作人员明确告诉本报记者“不可能”。“巴斯夫、拜耳其实这些年一直在兼并重组,不过规模比不上陶氏杜邦结合,一般而言,巴斯夫、拜耳都属于那种吞并式的合并,很难接受对等合并。”该工作人员表示。
此前,孟山都曾向先正达提出了一份价值450亿美元(约合2904元人民币)的收购要约,不过被后者拒绝。而后,巴斯夫也被曝出有意和先正达联手,而最新消息显示,中国化工集团也正对先正达发起邀约收购,陶氏与杜邦的超大合并或加速化工巨头们对先正达的收购进程。
刘心田认为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的重组带给我们两个重要启示:一是在行业低迷、企业发展遭遇瓶颈的情况下,联合起来找到出路的机会更大。二是先合并再拆分3个公司,实现高度专业化运营方式值得借鉴。
“巴斯夫和拜耳、陶氏、杜邦这些企业的关系错综复杂,有些领域是竞争对手,有些领域又是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刘心田说,合并的一个副作用是机构整合和裁员,随着合并持续推进,未来几年的化工行业的大量裁员值得关注。不过拜耳、巴斯夫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整个全球业务中比重越来越重,中国业务受到直接冲击的可能较小。 |